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從電腦中介傳播到虛擬社群


電腦中介傳播一詞在本質上指的是人類藉由或透過電腦科技幫助而達成傳播,這樣的定義指涉相當地廣泛,因為以現今的傳播科技而言,除了人與人面對溝通之外,已經沒有任何傳播不利用電腦科技協助。若以現代化的思維,將第一媒介與第二媒介時代做為一種時間軸上的斷裂,宣示其歷史性的差異,則可以追朔到1990年代初期,網際網路的興起成為網路文化的濫觴,所有人不論自願或非自願;主動或非主動,都開始與網際網路產生關聯。
網際網路涉及多元文化的傳遞,這些多元性不能被拆解為如此簡化的二元類型。這世界尚存有許多文化是不需要被資訊科技所「打擾」的,也許網際網路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有一種想讓網際網路世界等於甚至大於真實世界的野心,正在逐一蠶食其他不願意改變的文化。
虛擬化的傳播平台,解除傳統媒體線性接收限制,也解決了小眾文化成員間的橫向聯繫問題,虛擬社群似乎提供在真實世界無法滿足或實現的另一種互動方式,也提供一種追求無政府狀態自由世界的機會。但把虛擬社群網絡視為能完全促進資訊的近用權,特別是那些原本不具有存取權限的服務,似乎太過於樂觀了,因為虛擬社群仍存在著不同階級,有管理人及新鮮人;有部落格主人及訪問者,前者有權取捨網上資訊,做為守門員;而後者除了消極地「轉台」離去外,為了維持自身在社群中的既有權益,只能選擇「服從」遊戲規則。網路世界裡,人們利用即時通訊軟體降低遠距離通訊的花費,透過頻繁的溝通,減少發生歧見與衝突;blog使人有機會自我表現和達到自我認同;網際網路中愈來愈多的個人化服務,可以讓人擁有更多個人化,差異化的信息接收選擇;純粹網路上發起的活動,也能隨著議題的溢散,進入到現實生活中發揮影響力。許多大型資訊科技公司正努力用轉換角度去思考企業本身和網路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以往直下式的網路服務如今已經被使用者創造平台價值所取代。或許就是因為他們洞悉網路世界中,缺乏終極權威、專家角色的淡化以及對於公式化真理的質疑,而最終不得不放下原有的堅持,轉而思考如何重新塑造電腦中介傳播服務新面貌的原因吧!

維基經濟學


根據維基經濟法則,維基的新藝術及科學是建立在四個強有力的概念上:開放、同儕生產、分享、全球行動。這些新法則正逐漸取代商業的部分舊教條。
維基化的產生絕對不是短時間所造成的,也並非唯「維基百科」所獨享的形容詞或動詞,其實早在過去就有這樣共同分享與創造的社群活動,有些「協作模式」遠早於「維基百科」的建立,只是「維基百科」的尺度,無論是參與人數與內容的知識庫,以無與倫比的巨浪襲捲世人的目光,顛覆傳統經濟學與教條,讓世人不得不正視這個趨勢。
我們可以說這是個「參與的年代」,新的低成本合作式基礎建設-從免費網路電話到開放原始碼軟體,乃至於全球外包平台,讓成千上萬的個人和小廠,能共同創造產品、打入市場,以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做得到的方式滿足消費者。媒體、娛樂界目前正在發生的激變就是最先出現的例子,從中可看出集體協作正在顛覆經濟。曾經是「專業」防線的合格知識生產者,如今也和「業餘」創作者分享舞台,而後者正攪亂他們接觸到的一切活動。數以千計的人們,在線上分享消息、資訊及看法,每分每秒內容都在更新。
「維基百科」打從一開始就奠基於網路資訊技術發達的時代,試想如果沒有網際網路的基本架構,是很難造就「維基百科」的集體協作。在今日,網際網路已經從公司用來呈現資訊的網站網絡,進化成獨立的運算平台。網際網路逐漸變成一部巨大的電腦,每個人都能在上面寫程式,為創造力、參與、分享及自發性組織,提供了全球化的基礎建設。造就了今日大部份最能引起人們興趣而成功的網路公司和社群,都利用動態網頁生成技術的網路軟體,讓使用者量身訂做屬於自己的服務。他們不定義使用者經驗,也不發佈標準使用流程,而是用網站服務建立平台,讓人們一起創造自己的服務、社群及經驗。也就是說,這就是個新的公共領域,每個人都有其表現自我的機會,在這裡,人們可以任意表達創意,不需在乎他人的批判,但是也可以從他人的作品當中精益求精,就像You Tube之類的網站,可以讓任何想自我展演的人,開創自己的頻道。
網際網路也由於網路平台與新公共廣場的產生得以維持一定的公正性。一切資訊將於這個新公共廣場公開且受到眾人的監督。這樣的情況造就針對某種議題可以具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與看法,形成眾聲喧嘩的鄉(酸)民文化,甚至出現了如「網路暴民」等新名詞,但理智的「網民」們可以更加了解不同角度的看法為何產生、是否有其道理存在等等比較深入的思考面向。這也發展成了另類的國民媒體識讀教育課程,幾乎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碰觸到這塊討論的廣場,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卻也能得到別人對他們的意見。因此,對於事物的表揚與批判,必須從小便教育他們在網路上呈現真實的心聲,不受到人情世故的羈絆,對於是非對錯才能有更確鑿的分辨。

你在看誰的部落格?


全球部落格的成長數字實在無法精確估算,現今約有五千多萬個部落格在網路上活動,Andrew Keen 粗估以一天成長一千個部落格的速度,到了2010年就會累積有上億個部落格,部落格將會大量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Web2.0 加速了部落格創建的速度,對個人的意義在於,部落格是個人書寫的舞台,可以自由發揮自我的創意,透過部落格與部落客對話,可以傳遞個人的信念、釐清真相、增長知識、發展網路商機,也可以抒發個人的情緒,接受來自認識與陌生的部落客安慰,是一種自我療傷的最佳管道。不過網路上的閱聽人,不是偏好瀏覽某人的網頁,要不然就是根本不看,極端兩極化,但是網路虛擬世界,參與對話的彼此,無法辨識身份與消息來源,因此被選取閱讀的部落格訊息的可信度令人質疑。
部落格對社會上的組織,如商業、政治團體、公益團體、機關學校,均已產生一定的影響力,網路訊息,像是名人的部落格,常被媒體鎖定瀏覽,意外的增強了議題設定與議題動員的效果,並且形成一股公民參與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勢力。而在其它的團體組織中,部落格可以建立組織形象、宣傳組織訊息、與群眾產生線上對話、建立知識庫等已有貢獻。
部落格被視為新媒體,是因為部落格其內容可以完全收納傳統的印刷、電子媒體等文字、圖像、影音的文本,又利用網際網路快速散步至全球之特性,有「個人新聞台」的稱號,這讓傳統媒體不得不在自有的企業網站裡再架設部落格,傳統的印刷新聞媒體不僅利用網路留言版的方式與讀者互動,如今增加了部落格,且介面各不相同,更將新聞議題置入部落格中,讓讀者讀取新聞,爭取認同或讓讀者自己決定那一則新聞應該是「頭條」,如此一來讀者與報社的守門人可以利用網路互動,擴展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

從不同觀點看資訊一詞



從不同觀點看資訊一詞

資訊傳播學從不同的角度建立不同的傳播模式,其研究典範的轉移也反映出不同學者的不同理論假設背景,在此先提出兩種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來討論:

資訊傳播的社會性

資訊是人與語言、文化、經濟和政治環境互動的產物。資訊社會學在一個大的哲學框架下,從資訊的實質面解析出與人息息相關的資訊世界,在從中分歧出一種社會屬性的資訊。我想這裡可以借用McQuail(2000) 的資訊流通「交談」模式來表達─個人(位於前在的傳播網路裡)在與環境互動的交換過程中,各方都是平等的關係。但我並不贊同McQuail所認為的平等互動,這種衝突對立的部分容後再述。

資訊傳播的系統性

從系統立論的觀點,則是在資訊的內容面中,為純化理論的用性,"故意忽視"資訊內所含的語義。資訊傳播是一種線性的流動,在探討典範變遷以及資訊定義的文章裡最常見以Shannon & Weaver 的通訊傳播模式為基礎建構的理論背景,他們也強調「意義」應處在這個模式之外,不能被混為一談。將這種線性的概念導入到系統,我想再借用McQuail「協商」和「登錄」兩種模式再加以描述更複雜的接收者情境。首先,資訊接收者位於發送者(核心)的四周,協商的時間、空間以及主題都是由四周的接收者而非中央所決定的;「登錄」的資訊交流模式則是協商模式的相反,因為中央要求並接收來自周邊參與者的資訊,而且中央的記錄保持在系統監視下。

到底誰和誰在對立?

課堂上導讀到當代大師對諸多理論的批判,這些理論最常被檢視其二元對立的假設以及對資訊社會發展的一種時空斷裂,在此簡單整理出一部分相互對立的觀點。

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

在「社會實體的建構」一書先從「制度之外」了解制度的存在和社會與個體之間的關聯,把「人」從角色中抽離,再探討「人」之所以被建構為「人」的原因;該書的另一部分,又從「制度之中」剖析個體對一客觀事物的理解或詮釋。這裡也論及了個人是由社會所建構的人性觀點和社會是由人所建構的群性觀點之間的相對立場。

現代與後現代

在「資訊社會理論」中,作者Webster不斷挑戰許多學者的時間序列前後斷裂觀點,不論是對Bell以職業模式為標準的社會分類方式認定資訊社會不斷演進;或是福特主義及後福特主義對社會關係已徹底改變的說法,都持懷疑態度。這些觀點就像是現代與後現代甚至後後現代間所出現的許多對立假設,如對真理的追求相較於後現代的去中心化思潮,似乎都是互不相容的對立觀點。

系統和使用者之間

Webster對福特主義的描述中,也提到了一種工業社會下大量標準化生產製造與彈性專殊化的相對概念。將其延伸到系統和使用者之間的對立,不論是專家系統對使用者的監視和控制,或是公共領域的興衰,我們都可以看到一種對抗,就像社會學理論中階級之爭,用這種上下階層間的對抗探討系統和使用者間的關係,又再次帶領我們回到了二元對立的基調裡了。

國家之間

本學期中有幸親炙國外學者對全球化的闡述,我們不能免俗地得向數位落差的觀點靠攏,從數位落差的角度批判資訊產業發達的意識型態─資訊科技的發展為了滿足使用者對知識的需求與渴望,數位優勢者與數位劣勢者之間的階級差異,乃至於擴及到文化帝國主義和文化殖民地之間的對立和對抗,我們必須審視究竟這麼多的資訊對於只需要滿足及本生理需求的第三世界國家是否那麼重要,擁有了資訊設備是否就等於擁有知識與希望?

文明之間

冷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對立或許亦隨之終結,然而去年底逝世的政治學家Samuel Huntington認為,「文明衝突將是未來衝突的主導模式」,更直接的說法則是宗教衝突的裹屍布已被掀開。對於Huntington文明衝突論點的討論在911事件後達到高峰,Huntington的信徒更將他視為近現代及未來國際關係的預言家,縱使他本人不認為文明的衝突最終會以恐怖主義的方式呈現,但這樣的衝突觀點我想可以引用做為資訊社會研究中,所有衝突與對立的一個重要註腳。

答案似乎愈來愈「模糊」

討論和反對本學期導讀中幾種對立關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呼應資訊社會學研究典範轉移的一種新的模式,我想把它稱作一種「模糊(Fuzzy)」模式,模糊邏輯相對於經典邏輯堅持所有事物(陳述)都可以用二元 (0 1,黑或白,是或否)來表達,用真實度替代了二元值。社會實體的互為主觀的互相理解(不一定接納)可以當作一種模糊的定義;Brooks的「資訊科學基本方程式」,相當適合用來解釋我想表達的模糊概念,Brooks的動態公式,也能用來對應McQuail提出的一種新的資訊傳播模式「整合的類型」─傳播關係是差異化的,根據供給控制與內容選擇的能力而定;而傾向從訓示式流向協商或交談模式。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最後一堂課我們的討論觸及了一部分系統設計的觀點,我認為真正的使用者導向是不存在的;其實真正的系統導向也不存在,這兩者的定位,也趨於模糊,要明確定義則必須先設定系統的範圍,才能探討一個範圍內的資訊系統,是偏向系統控制論,抑或向使用者導向傾斜。

資訊商品化的意識型態

我們將資訊系統商品化,必然不能逃脫得趨向標準化和大量生產方式,不然像ISO這樣的國際標準化組織訂定大大小小的國際標準就不會日益茁壯興盛,當然這也不代表使用者導向的理念被全然拋棄,只是在這些以使用者需求為首要考量的商品背後,有著非為組織獲利不可的意識型態罷了。
3C商品更能說明使用者導向和組織獲利間那道曖昧模糊界線,消費者在讚嘆一個嶄新設計商品的酷炫亮麗之外,忘記自己付諸購買的行動究竟是被操控與激發,或是純粹來自於人類基本需求使然。也許當消費者發覺這些創新設計都是行銷企畫者為了獲取利益邊際而發明時,才會驚覺自己的物欲只是被系統操弄的一串數字,根本沾不上人性化考量的邊。

「我」為什麼是「我」

再把話題拉回到個人身上,接觸了資訊傳播和資訊社會理論,對我有怎樣的改變和影響。
老師在第一堂課期許我們要成為他人的意義他人,在導讀到知識傳佈和管理的文章時我也反思培養自己的「默會知識」重要性。從最基本的工作需求來講,累積自己的專業實力或「非我不可」的獨特性在這個追求專業忠誠的就業世界裡相當重要,也是督促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動力。
商學院的背景,讓我的思考基模往往先從獲利模式以及系統適用性的觀點出發,再探討使用者的需求;把這個流程前後對調思考,有時候會發現連自己都很難被說服。因為我們互略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並不是更多的資訊與資訊設備所能達成的。

智慧才是最終目的!?

這個學期,我們像候鳥一般從不同領域的森林飛進了資訊傳播領域的新大陸,在森林裡尋尋覓覓,想理出一道頭緒,也許有一天我們都將離開這座森林飛向另一個領域,當再度飛到這座森林之外看「資訊」一詞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用這些理念和理論解決當前遇到的難題,甚至洞悉未來的考驗,「見樹又見林」這句話,為我們一語道破了智慧的意義。
若從決策系統的觀點來看,人工智慧是系統設計的終極目標;但從人生哲學來看,生死的探索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也唯有超越生與死的範疇限制才能使人永垂不朽,「智慧」的義涵,也更模糊得既平凡卻又深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