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從電腦中介傳播到虛擬社群


電腦中介傳播一詞在本質上指的是人類藉由或透過電腦科技幫助而達成傳播,這樣的定義指涉相當地廣泛,因為以現今的傳播科技而言,除了人與人面對溝通之外,已經沒有任何傳播不利用電腦科技協助。若以現代化的思維,將第一媒介與第二媒介時代做為一種時間軸上的斷裂,宣示其歷史性的差異,則可以追朔到1990年代初期,網際網路的興起成為網路文化的濫觴,所有人不論自願或非自願;主動或非主動,都開始與網際網路產生關聯。
網際網路涉及多元文化的傳遞,這些多元性不能被拆解為如此簡化的二元類型。這世界尚存有許多文化是不需要被資訊科技所「打擾」的,也許網際網路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有一種想讓網際網路世界等於甚至大於真實世界的野心,正在逐一蠶食其他不願意改變的文化。
虛擬化的傳播平台,解除傳統媒體線性接收限制,也解決了小眾文化成員間的橫向聯繫問題,虛擬社群似乎提供在真實世界無法滿足或實現的另一種互動方式,也提供一種追求無政府狀態自由世界的機會。但把虛擬社群網絡視為能完全促進資訊的近用權,特別是那些原本不具有存取權限的服務,似乎太過於樂觀了,因為虛擬社群仍存在著不同階級,有管理人及新鮮人;有部落格主人及訪問者,前者有權取捨網上資訊,做為守門員;而後者除了消極地「轉台」離去外,為了維持自身在社群中的既有權益,只能選擇「服從」遊戲規則。網路世界裡,人們利用即時通訊軟體降低遠距離通訊的花費,透過頻繁的溝通,減少發生歧見與衝突;blog使人有機會自我表現和達到自我認同;網際網路中愈來愈多的個人化服務,可以讓人擁有更多個人化,差異化的信息接收選擇;純粹網路上發起的活動,也能隨著議題的溢散,進入到現實生活中發揮影響力。許多大型資訊科技公司正努力用轉換角度去思考企業本身和網路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以往直下式的網路服務如今已經被使用者創造平台價值所取代。或許就是因為他們洞悉網路世界中,缺乏終極權威、專家角色的淡化以及對於公式化真理的質疑,而最終不得不放下原有的堅持,轉而思考如何重新塑造電腦中介傳播服務新面貌的原因吧!

維基經濟學


根據維基經濟法則,維基的新藝術及科學是建立在四個強有力的概念上:開放、同儕生產、分享、全球行動。這些新法則正逐漸取代商業的部分舊教條。
維基化的產生絕對不是短時間所造成的,也並非唯「維基百科」所獨享的形容詞或動詞,其實早在過去就有這樣共同分享與創造的社群活動,有些「協作模式」遠早於「維基百科」的建立,只是「維基百科」的尺度,無論是參與人數與內容的知識庫,以無與倫比的巨浪襲捲世人的目光,顛覆傳統經濟學與教條,讓世人不得不正視這個趨勢。
我們可以說這是個「參與的年代」,新的低成本合作式基礎建設-從免費網路電話到開放原始碼軟體,乃至於全球外包平台,讓成千上萬的個人和小廠,能共同創造產品、打入市場,以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做得到的方式滿足消費者。媒體、娛樂界目前正在發生的激變就是最先出現的例子,從中可看出集體協作正在顛覆經濟。曾經是「專業」防線的合格知識生產者,如今也和「業餘」創作者分享舞台,而後者正攪亂他們接觸到的一切活動。數以千計的人們,在線上分享消息、資訊及看法,每分每秒內容都在更新。
「維基百科」打從一開始就奠基於網路資訊技術發達的時代,試想如果沒有網際網路的基本架構,是很難造就「維基百科」的集體協作。在今日,網際網路已經從公司用來呈現資訊的網站網絡,進化成獨立的運算平台。網際網路逐漸變成一部巨大的電腦,每個人都能在上面寫程式,為創造力、參與、分享及自發性組織,提供了全球化的基礎建設。造就了今日大部份最能引起人們興趣而成功的網路公司和社群,都利用動態網頁生成技術的網路軟體,讓使用者量身訂做屬於自己的服務。他們不定義使用者經驗,也不發佈標準使用流程,而是用網站服務建立平台,讓人們一起創造自己的服務、社群及經驗。也就是說,這就是個新的公共領域,每個人都有其表現自我的機會,在這裡,人們可以任意表達創意,不需在乎他人的批判,但是也可以從他人的作品當中精益求精,就像You Tube之類的網站,可以讓任何想自我展演的人,開創自己的頻道。
網際網路也由於網路平台與新公共廣場的產生得以維持一定的公正性。一切資訊將於這個新公共廣場公開且受到眾人的監督。這樣的情況造就針對某種議題可以具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與看法,形成眾聲喧嘩的鄉(酸)民文化,甚至出現了如「網路暴民」等新名詞,但理智的「網民」們可以更加了解不同角度的看法為何產生、是否有其道理存在等等比較深入的思考面向。這也發展成了另類的國民媒體識讀教育課程,幾乎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碰觸到這塊討論的廣場,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卻也能得到別人對他們的意見。因此,對於事物的表揚與批判,必須從小便教育他們在網路上呈現真實的心聲,不受到人情世故的羈絆,對於是非對錯才能有更確鑿的分辨。